南宁师范大学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厚德博学 精业创新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简介

2024年05月13日 浏览量: 来源: 学院 作者: 学院

一、课程目标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本课程结合本校“地方性、应用型、师范类”的办学定位,按照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要求,达成以下目标:

1.素质目标:热爱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观念;加强师德修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具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知识目标:掌握教育理论及方法,熟练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要求,熟悉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理解和认同教师角色和任务。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学习和实践各种教学方法,熟练运用各项教学技能;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能够进行教育评价。

二、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1.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创立发展期:2013-2015年,搭建教学团队,完善教学内容,建立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

特色凝练期:2016-2018年,推进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凝练课程特色,完成省级教改工程项目,探索出以“教------评”为主线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开拓创新期:2019年至今,围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以“学习观摩--模仿训练--实践创新”为任务模块的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模式。

2.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该有的展示。

2)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大学生目前在课堂上存在只听不记、只听不说、只听不做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缺乏思考和探究。

3)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记忆问题。大学生学习经常靠机械记忆,对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4)对学生单一评价的问题。目前的评价方式多以纸笔测验为主,少有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评价。

3.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1)借助网络资源平台,丰富课程资料库。收集全国著名生物学科教学专家的讲座录像,全国、自治区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微课等资源;搜寻发表的学科课改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为学生提供学科教学改革前沿知识和直观的课程资源。

2)“名师进课堂”助力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魏述涛、陈振友“特级教师工作坊”定期为学生开展中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教材分析课程等讲座。

3)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成长。与防城港市上思中学、南宁三中、南宁市三十七中学等学校共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聘请优秀教师作为学生见习和实习指导老师,助力学生成长。每年组织学生实地观摩各种优质课竞赛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优秀教师的教学魅力。

4.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1)课程教学内容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更加牢固地掌握教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进阶型的任务模块,体现课程设计的高阶性。

基础理论模块——生物学教育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案例分析模块——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案例、全国精品课程案例;

技能训练模块——十项基本教学技能;

模拟课堂模块——说课、试讲、微格教学等。

2)组织实施情况

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技能训练、模拟课堂等教学模式。

进行学习方式介绍及指导。2013级起,给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范生介绍和推行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筛选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先由本科生进行预习,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所用学时,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堂实践。每个班级都成立若干学生团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内课外参与度都很高。

强化实践应用环节。为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景中得到运用,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如“假如你是张老师”等随堂任务,并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到微格教室完成中学生物学相关内容的说课及试讲,制作微课等,从而达到内化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目的。

突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进行,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发展。

5.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采用总成绩=过程成绩(30%+期末成绩(30%+作课成绩(40%),突出课程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查的导向。

过程成绩组成:考勤,课程作业,交流讨论,成果展示汇报;期末成绩:闭卷笔试,考察对知识掌握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作课成绩:就某知识点模拟授课8分钟,教师从教态、语言表达、教学设计等方面打分。

6.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1)课程评价

获得学生的喜爱,每届学生评价均在95分以上。本课程理念和做法获得了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池学院等3所区内院校的采纳和借鉴,多位生物学教育专家对课程给予了积极评价。课程已获批为省级一流课程。

2)改革成效

教学成果丰硕,师生获奖多。团队中何英姿老师获得了广西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陈振友、魏述涛老师先后评为中学正高级教师。学生参加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共15项;学生参加“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特等奖3项、一二三等奖20余项;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反响好。多名学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走上中学生物教师岗位的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特色——凝练“一融两性一度”,打造金课

1)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强化师德教育

课程内容渗透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化“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师德教育,让学生立志成为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2)课程紧跟中学生物课程改革方向,体现高阶性和创新性。

课程内容紧跟中学生物课程改革发展方向,对接基础教育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课堂等教学手段,提升语言表达、讲解—演示、探究教学策略等解决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注重任务驱动,鼓励自主探究,提升课程的挑战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任务驱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应用,彰显课程的挑战度。教学过程展现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参与到教学实践共同体中。

2.课程创新——创建“教、学、用、评”四合一教学模式,实现“三个转变”

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探索出引导、自主、合作、过程性强的“教、学、用、评”四合一教学模式,实现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教师教学中心向学生学习中心的“三个转变”,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课程培养目标。



附件【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优秀教学设计1.pdf】已下载
附件【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优秀教学设计2.pdf】已下载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新宁路508号 邮编:530100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7号  联系电话:0771-62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