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探究水生态的影响因素并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机制进行预测,其中构建机制中生态过程的划分主要基于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将浮游植物群落构建机制与水生生态健康相结合,以及浮游植物群落构建对水生生态健康的指示和预测机制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我校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张拓副教授所在的科研团队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嘉陵江为例,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随机森林(RFM)、中性群落模型(NCM)和校正化随机率(MST)分析浮游植物组成、环境驱动因子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结果将加深对嘉陵江浮游植物群落的认识,为嘉陵江水生态健康评估和有效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演替趋势与嘉陵江流域水生态风险评价)
研究发现:(1)季节和干支流的差异均会对浮游植群落结构造成影响,不同类型干扰对绿藻门、硅藻门、隐藻门、蓝藻门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大。硅藻、隐藻、绿藻为流域绝对优势门类,其次为蓝藻门。在春季,支流的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高于嘉陵江干流。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为影响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干流与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呈负相关。(2)秋季浮游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整体高于春季。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嘉陵江的水生态状况好于西充河,秋季的水生态状况好于春季。(3)随机性过程主导了嘉陵江春季、嘉陵江秋季、西充河秋季的浮游植物群落构建,西充河春季主要由确定性过程主导。而确定性过程的出现预示着水生态健康状况的下降。
上述研究成果科研成果以“Evaluation ofthe current status and risks of aquatic ecology in the Jialing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ccession trend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为题,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著名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中科院JCR双1区Top期刊,IF=7.0)上发表。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黄茂锦为第一作者(张拓副教授原单位指导的本科生),南宁师范大学为主通讯单位,张拓副教授为论文主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ZX-2022080)、长江环境保护研究计划(2022-LHYJ-02-0509-09)等项目的支持。

(基于机器学习的浮游植物群落构建结果)
